公司总部: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平吉大道13号2栋5楼
电话:0755-26605132
邮箱:saiter@stxn17.com
QQ:1735867946
2020-08-24 18:04:33
新能源汽车问世以来,“充电”与“安全”这两大话题便一直形影不离。虽然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从比例上来说并不算多,由于各项保障和法规至今还没有跟上,一旦发生,却会给车主造成百分百的损害。就在上周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一点也不平静,烧车、甚至爆炸再次登上头条。
事件
8月20日12时43分,福建三明市三元区工业南路一正在充电的电动汽车突然冒起浓烟。消防员到达现场后看到,一辆橘红色的电动汽车停靠在充电桩旁,车辆底部冒出大量浓烟,车内无人员被困。由于现场车流、人流量较大,消防指挥员与现场民警对围观人员及临近车辆进行疏散。
在冷却过程中,事故车辆突然发生爆炸,导致车辆挡风玻璃全部破碎,车门被炸飞,车辆损毁严重。由于前期围观群众疏散及时、安全防护措施得当,爆炸未造成人员伤亡。爆炸发生后,事故车辆车底浓烟逐渐减弱,现场指战员继续实施监视、冷却,至14时20分,经确认现场无复燃危险后,消防指战员撤离现场。
导致爆炸的原因可能是什么?
从车辆状态以及爆炸威力来看,基本可以断定是由于电池组自身问题发生的爆炸,并非外力所致。而电池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合体,很多方面都有可能导致电池发生热失控进而导致起火爆炸。
1、电池结构缺陷
车辆电池组在充放电时,都会产生大量的热量,如果不将大量的热尽快散发,则有可能导致电池组内热失控。而据网传,该款车型所采用的电池组散热介质为空气,也就是说电池采用风冷散热方案,此种方案的散热效果要明显弱于目前普遍采用的液冷散热方案。
2、电池组测试验证不足
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一直不断更新,车企想要获得国家补贴,就只能跟着政策要求“进步”,可是我国补贴政策的更新(退坡)周期基本上是一年的时间,而新电池组在结构、材料等方面的改进与测试验证所需时间往往超过一年。无奈迫于市场与政策的压力,车企与电池供应企业便有可能在研发成功后便匆匆量产,导致针对新电池组的测试验证试验并未做足,为事故埋下安全隐患。
3、验证环节无法反应真实用车情况
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车辆所处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,想要尽可能模拟日常用车情况,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筹建各类实验室,而国内部分新能源车企并不具有此类实验室,也没有完备的测试标准。片面的测试环节,无法反应真实的用车情况,便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。
4、耐久性不足
在车辆的正常使用过程中,零部件必然会随着时间逐渐老化。通常来说,新能源汽车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能达到6年甚至10年以上,其中非储能元件的寿命可达到15年以上。如果电池组内部零部件提前损坏,则有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独立性下降或工作异常。当然,导致内部元件提前损坏的原因除了自身质量问题外,制造工艺不达标也是一大重要原因。
5、充电标准不规范
在国内早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,遍布着各种不同充电标准的新能源汽车。其中,充电接口就有“美标”、“国标”、“欧标”三种,其次充电电流分为“直流”、“交流”,直流充电标准又分为“CHAdeMO标准”、“国标标准”、“CSS标准”等,非常复杂,并且由于不少标准无法互通,导致车辆只能使用特定的充电桩充电。而通过所谓的转接头充电则有可能导致电池自身保护失效,出现异常。
在专家看来,舆论应该理性看待电动车起火问题的频发。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、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、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全世曾坦言,“实际上,电动车起火是个非常小概率的事件,但因为社会舆论关注电动车,就好像电动车每天都在起火一样。实际上燃油车经常有起火自燃的事情发生,尤其是在夏天,但因为大家司空见惯,并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。”
显然,谁都不可否认,新能源汽车在用车成本、环保、政策等方面的突出优点,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其自身产品尚未完全成熟所带来的安全隐患。政策倾斜的天平终究会有摆平的一天,只有车企与电池企业拿出综合实力过硬的产品,才可在那时与燃油车一较高下。
©2015-2021 深圳市赛特新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 15111641号
技术支持:双赢世讯